6.利润
利润,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发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财务成果,也就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相抵合的余额。利润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重要素,主要包括营业利润、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个部分。
(1)直营业务利润=主营业务收入-主营业务成本-营业税金及附加
(2)其他业务利润=其他业务收入-其他业务支出
(3)营业利润=主营业务利润+其他业务利润-营业费用-管理费用-财务费用
(4)利润总额=营业利润=投资净收益=补贴收入=营业外收入-营业外支出
(5)净利润=利润总额-所得税
收入、费用与利润之间的关系,可以用一下恒等式表述:
利润=收入-费用
第二节会恒等式
一、会计等式
任何一个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,都必须拥有一定数额的资产。这些资产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:一是投资者投入的(即所有者权益),二是从债权人处取得的(即负债)。
资产表明企业拥有什么经济资源和多少经济资源,而权益则表明是谁提供了这些经济资源,以及谁对这些经济资源拥有要求权。因此,资产与权益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。也就是说,有多少资产就有多少权益,在任何时候、任何场合它们总是等额的。资产与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不受经济业务的影响,无论经济业务如何复杂多变,都不会破坏其平衡关系,都可以用公式表示为:
资产=权益
我们知道,投资于企业资产的所有者称为业主,借款给企业和单位或个人的称为债主,业主和债主将资产提供给某一个企业,必将对企业的资产享有一定的权利,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投资获取一定收益。由于权益可以分为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(业主权益),而债权人权益通常被称为负债,因此会计等式可以进一步扩展为下列公式:
资产=负债+所有者权益
会计的六要素,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的财产关系和财务状况,在经济内容上各有所长,具有相对的独立性,但是他们又并非孤立存在,彼此之间在量的方面有着内在联系。资产、负债、所有者权益构成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,即:利润=收入-费用。
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进行,在会计期间内,企业一方面取得了收入,并因此而增加了资产或减少了负债;另一方面要发生各种各样的费用,并因此而减少了资产或增加了负债。所以企业在会计期间的任何时刻,即未结账之前,企业的会计恒等式就转化为下面的形式:
资产=负债+所有者权益+(收入-费用)
这个等式是会计基本等式的扩充形式,它说明企业在一定时期、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经营成果应归企业的所有者所有,无论盈亏均由企业的所有者来承担。到了会计期末,企业将收入与费用相结合,计算出利润(或亏损),并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分配,剩余的又全部归人所有者权益项目。这样在会计期末结账之后,会计等式又恢复到会计期初的形式,即:
资产=负债+所有者权益
同此可见,会计等式不仅揭示了经济内容和数学上的等量关系,还是会计复式记账、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,因此会计上又称等式为基本会计等式或会计恒等式。